艺术品市场藏三大怪象 价格起伏好比“过山车”
艺术品市场藏三大怪象 价格起伏好比“过山车”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2004年、2005年一轮“高热”后,2006年以来开始“遇冷”,不少业内人更是五味杂陈,有呼“上当”的,有迟疑观望的,人们内心更加关心,在被称为“调整年”的2007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又会如何?专家的观点是:艺术品市场只有直面炒作风气带来的三大弊病,才能降虚火、甩水分,在阵痛后迈进春天。
价格起伏好比“过山车”
2003年前后突然“发力”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其发展的“超速度”曾令业内惊喜,现在则被证明是非理性的。
2005年末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
然而,到2006年后,这种“超速度”的后遗症逐渐显现。根据一位买家的自述,他在2003年买入画时价格约为5000元/尺,后两年曾飙至2万元/尺,2006年后又降到6000元/尺,回顾当年“一次拍卖一个价,原本几千元的单价,一年内就涨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好光景”,再面对如今说跌就跌、只要卖出就亏损的现状,不由得叫苦不迭。
浙江画院艺术事务所总经理陶小明说,艺术品市场的高涨来得太快,造成“有的艺术品本来应该慢慢上涨,但突然涨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价格”。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回落,陶小明将其比喻为“一张罚单”: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开得太快,就会付出代价。
“如今价格往下走是正常的,因为这意味着调整,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规范起来。”浙江佳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骥表示,艺术市场正在稳步发展,暂时调整既能培养收藏者的鉴赏水平,也利于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调整后市场会往上走。
买艺术品当作买股票
艺术品有赝品,中国的收藏队伍也有投资者与投机者并存的良莠不齐的现象。
在采访中,无论是拍卖行负责人、画廊经营者还是艺术家,都向笔者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品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产品,因此除了真伪外,还要懂得鉴赏其艺术价值。但现状是很多人在审美情趣、鉴赏眼光方面不具备艺术品经营能力,只是把它当股票炒来赚钱。
陶小明说,2003年后在拍卖场上一些表现“生猛”的内地买家,由于鉴赏知识缺乏,变成盲目的“斗富”,常在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会上报出“天价”。
许多投机者还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尤其是一批当代书画家,甚至亲身参与了对自己作品的炒作。”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叶三宝曾主持开办了《美术报》7届“中国书画鉴定”研修班,他曾受外省学员的邀请去看他们的藏品。他痛心地发现,有学员花了几千万元购入了一批字画,每张价格在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再投入市场自然无人问津,“他就像在‘击鼓传花’游戏里拿到花的最后一个人,传不出去,他就被套住了。”
陶小明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需要盘整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思想,艺术品投资者应该抱着长期投资的观念。“在艺术品市场,投资和投机不一样。我关心的并不是一年、半年会产生多少效益。”杭州恒庐美术馆执行馆长席挺军说,他第一次涉足艺术品市场是在2002年,几年市场起伏,他最大的体会是“质量是硬道理”,好的作品只会升不会跌,即使现在,好的作品价格还是上升。
冷落画廊热衷拍卖行
在国外艺术品市场,画廊与拍卖行各司其职,分管日常与少量精品的艺术品交易。而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里,一级画廊市场经营惨淡,二级拍卖市场却如火如荼。
叶三宝说,按照惯例,一级市场是艺术品的日常交易平台,但国内的画廊目前状态普遍不景气,除了结构失调、90%以上是当代画廊外,一些画廊在2006年后除了代销几张当代书画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头没有成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拍卖业很红火,尤其是小型拍卖,原本根本进不了拍卖行的作品大量涌现,这个市场不正常。”叶三宝说,拍卖讲究“精品”,如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拍品往往分量重而数量少,不像国内拍卖行目前还在成交量上较劲,一次拍卖会的图录多达十多本书。
一个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离不开正常的一级市场。据介绍,画廊的优势包括:拍卖会上常见的是几个收藏者竞拍同一作品,成交价容易“虚高”,而画廊是按照市场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买家红点一贴,不会有第二人出价;一家拍卖行一般每年只举行两次拍卖会,画廊则随时随地待客。(
来源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