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宽丨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
多幅作品入选第六、第八、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百年中国画展,首届和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获艺术奖),中国当代艺术欧洲巡回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 60年展,中国美术 60年·纪念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艺术大展,联合国世界公务员日中国艺术大展等。1994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2002 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气象苍莽——崔振宽山水艺术巡回展”。2005 年举办“从艺五十年——崔振宽山水艺术回顾展”。2010 年在杭州举办“水墨长安——崔振宽 2010 新作展”。2015 年、2016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举办“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2005 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专题报道。2007 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提名奖。
出版有不同版本的《崔振宽画集》多种,数十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学术机构收藏。
崔振宽:焦墨枯笔开新风
文 / 尚辉
综观崔振宽的山水绘画,主要呈现着两种路径:一种是水墨山水,一种是焦墨山水。其中,水墨山水的绘画风格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便已形成。作为“长安画派”第二代画家中的代表人物,崔振宽在继承石鲁、赵望云等艺术家笔墨经验的基础上,既试图进一步将山水样式描绘得更加丰茂和幽深,也不再局限于表现黄土高原的地域风貌,从而更多地体现出画家的主体精神和时代感受。因此,崔振宽的水墨山水主要呈现着一种混茫而壮伟的语言特征。
而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崔振宽逐渐对焦墨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是在新文人画兴起、中国画回归传统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回归传统山水绘画的创作路向。但崔振宽的回归并非完全回到清初“四王”的正统或《芥子园画谱》的程式,而是从黄宾虹山水绘画的渴墨枯笔之中体悟“新安画派”的艺术传统,例如戴本孝、石涛、渐江等代表画家表现黄山、白岳以及徽州山水的特殊技法,尤其是戴本孝的画风对崔振宽的焦墨山水产生了深远影响。
234cm×122cm · 纸本水墨 · 2022
“渴墨枯笔”的画法原本是用来抒写文人逸士胸中孤高峻冷的境界,而崔振宽却将这种笔墨境界反射到了黄土高原的表现之中,因此在“紫阳”系列山水作品中,虽然表面看似是在描绘陕北关中乃至秦岭一带偏远之地的农家生活小景,但实际是把农家生活小景提炼成为一种具有焦墨枯笔结构的山水样式。也就是说,崔振宽在21 世纪以来创作的焦墨山水并非去描绘山、水、房屋、人物等物象的具体造型,而是将“树石法”扩散至整幅画面的表现之中。因此,具体的客观对象已经不再重要,崔振宽是以焦墨枯笔的内在结构完全散化和重构了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从而形成了“崔氏焦墨山水”的独特画法。与此同时,崔振宽的焦墨山水又不完全等同于戴本孝、黄宾虹、张仃的艺术作品,因为他毕竟生活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现实语境中,所以在崔振宽的山水绘画中,同样彰显着对于形式意趣的追求和现代主义结构的探索。
而崔振宽在 2018 年至 2019 年创作的山水绘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研究方向是试图将水墨山水与焦墨山水融为一体。崔振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创作的焦墨山水中,几乎是运用毫无水分的绝对化焦墨,画中渴笔也宛如刀刻的味道,甚至是以逆锋运笔来形成峭拔凌厉的笔锋。而在崔振宽近两年的山水创作中,虽然仍旧是以焦墨枯笔作为主体语言,但是焦墨中显然混入了些许水分,笔锋的硬度也不似原来一般凌厉,似乎更加贴近了文人绘画中柔和的皴法,即是让焦墨与皴法两者并行,甚至是在某些局部的刻画中融入了彩墨的成分。
232cm×122cm · 纸本焦墨设色 · 2022
崔振宽 · 《以小观大• 一块石头》
161cm×369cm · 纸本水墨 · 2022
崔振宽 · 《以小观大• 一块石头》 · 横屏观看
崔振宽 · 《 山非山雾非雾之六 》
崔振宽 · 《 山非山雾非雾之四 》
244cm×122cm · 纸本焦墨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