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集评摘选——论晁海水墨

  2012年系列之一

  邵大箴:在当今中国画坛,晁海是一位个性鲜明,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受到美术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普遍认为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及其成果,对中国画的革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和晁海谈过几次话以后,非常佩服他。他画一幅画,要半年,不是半小时、不是半天、不是十天八天,半年画一张水墨画,在那里钻研、钻研。晁海对水墨艺术有一种宗教般的情,这种虔诚对我们都是一种动。这不由使我想到徐冰,当然,徐冰和晁海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有一点相似,就是对艺术“痴”、“迷”。这种精神确实很可贵,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

  人们从晁海的创造中得到的启发是,中国画的革新之路是广阔的,走以笔墨为中心的文人画传统之路,有发展的前景;背离笔墨为中心,着眼于文人画之外的民族绘画大传统,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采用西方艺术经验,将之融入中国画创造,会给中国画增添新机。晁海走的是独立的路,他重视文人画笔墨的作用,更尊重笔墨当随时代,笔墨为新的创造服务的原则,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绘画之长,创造出有新意、有生气、又有传统美学意蕴的绘画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晁海虚静、沉潜的创作心态也值得赞扬。面对商业大潮,面对各种流行的绘画思潮,他冷静、理性的对待,不浮躁、不盲从、不追求名利,默默无闻地献身于艺术。他像挖井似的不断向深入开掘,使自己的艺术创作如泉水般地涌出,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值旺年的晁海,在未来的艺途上必有更大的发展。

  水天中:晁海说他自己在作品中强调的是单纯、中正、平和、湿润、松软、圆和、含蓄、恍惚,这个我们倒得很好,非常突出,把这些东西和那种张力结合起来,通过松软、湿润、圆和的水墨体现出一种强有力的英雄的东西,突出精神震撼力和视冲击力是一个非常难但也非常重要的课题。在题材方面,晁海并不是完全专注于表现个性化的农民形象,他更多的是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形式,通过形式来达到文化意味和艺术上的一种气质与格调。是非常厚重、非常有分量的,这分量既体现在精神上,也体现在形式上。

  陈传席:我刚从国外讲学回来没来得及休息,便从南京赶到北京这边,会完后我还要返回南京,除了晁海画集发布会和研讨会,其他人我不会轻易来的,我对晁海的画极兴趣。

  2000年他在江苏省美术馆应邀举办个展,展了三个大厅,他的画气势磅礴、苍浑、雄厚,独特的风格,使我非常震撼。他画的全是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形象。晁海本人很朴实,讲话实实在在,给久在南方的我印象很深,很感动。他画的“女麦客”在紧张的夏收中,因过度的劳累使得有的人昏倒在麦地里,醒了后又割麦子,“龙口夺食”啊!我看着画,鼻子发酸,就想流泪,但控制住了。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他从来不画权势人物,因此我主动为晁海写评论文章,且为长篇。

  晁海的艺术是最具震撼力的艺术,最有特色的艺术。他有汉人之厚度,有唐人之强势,力屈万夫,韵高千古,雄浑深沉。他是汉唐精神在西北的结晶,也应是我们时代艺术的典型。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艺术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势头。他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而且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后,深圳、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成都、香港等美术馆都赞助邀请他去举办个人画展,并把他的作品作为重要馆藏品收藏。很多的美术馆每隔一段时间都把他的作品作为重点藏品陈列出来。国内外有见识的理论家、大学校长、美术馆长等也都对他的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晁海是中国当代最为成功的画家之一。

  当有人说晁海的作品有一种大悲怆、大崇高精神及大华夏精神时,晁海回答说:“这正是内心深处的东西,心灵的际遇,我土生土长在西部古长安,灿烂的古文化和脚下的黄土沟壑如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那样沉重,当你听到挣破头悲壮苍凉的秦腔吼声和光棍汉撕心裂肺唱的酸曲,看到贫困山区孩子们渴望读书的情景,看到父老乡亲们劳苦艰涩如同高原沟壑般的脸,看到夏收赶场割麦时过度劳累而昏倒在地里的女麦客,还有对着乡亲老农遗体画像时看到的如生铁一样的脸,你的神经,你手中的笔能不颤栗吗?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山脉、河流、黄土高原等,有着勤劳、善良、艰辛,世世代代像黄牛一般宽厚忍耐的劳动者,他们是上苍恩典给我们的巨大的文化资源,孕育、滋养、催化着悲壮艺术的诞生。”讲的多么真诚而准确啊,这正是他艺术成功的根本。

  古今画家追求浑厚,得其“浑厚”者有之,但不能达到晁海的“浑厚”,晁海把“浑厚”推向最高峰。中国画是以线见长的,画家的功力也主要表现在线上。中国画的线条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古人已谈过,大抵皆借鉴书法,书法又来自自然。所谓“堕石”、“泉涌”、“蝉翼”、“斗蛇”、“天边乌云”、“担夫争道”,还有“剑脊”、“锥画沙”、“拆钗股”、“印印泥”、“屋漏痕”等等。书法有师传,最早的老师是谁呢?钟繇的老师的老师又是谁呢?仍然是大自然。晁海的笔法直取大自然,他不仅师法大自然,更出自大自然。黄土高原雨水少,黄土地常干涸得开裂似冒烟。晁海笔墨中就一股烟状和氲氤状,也有一种干涸感。他将清晰的线化为面,由分明变模糊,但又将面聚为线(骨),在模糊的烟状中仍能感悟到线。古今画中,没有见到这样的似线似面的笔墨。可能有人说这是晁海的发明,其实是陕甘地区水土造就的必然在他笔下显现出来了。如果不是他有意识的师法,便是他潜意识中有之,生在江南的画家就不会有此线和面。

  贾方舟:我得晁海《大红袍》画集中最好的画是牛系列。从1990年一直到2004年他画牛画得好,狐狸画得不好,狐狸没有画出灵气来,我想这和他本人性格有关系。特别是2000年到2004年牛系列,我想是跟他的牛性有关系。他的牛让我想到了霍去病墓前雕像,他把那种精神画了出来。他画的牛并非石牛,也非真牛,是精神之牛,是任何力量撼不动的那种牛,有体量感、有重量感、有岁月沧桑永恒的历史感!

  晁海的艺术既有一种本土精神,又有现代观念,在构成上和整体造型上把一种新的观念融了进去,他的作品有它独立的价值,已经不同于长安画派、不同于石鲁、不同于刘文西

  晁海最值得肯定的是他的语言的个性化。他已将传统的笔墨单纯化,在笔墨里提纯出最精华的东西来,其余都不要,这是一种极端、单纯化的发展,由这个发展建立起来自己的语言风格,是完全自我的。这种语言的特点正是中国画的“外柔内刚”,这是非常中国化的。所以我觉得晁海的作品在精神和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档次。他是陕西沉寂这么多年以后,在中国画的发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薛永年:晁海画中的人或动物,像大山、像雕塑、像山水,而这种山水又是历经历史风云的。所以,有的像拓片,表面上与传统的距离比较远,是新面目,但从精神上来讲与汉唐的深沉雄大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含混无迹。晁海从传统山水画中吸收了很多,拓展丰富他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古代写意人物画里大概只有一个梁楷,画的泼墨仙人,那比晁海的积墨表现要差多了。看了晁海的画,我们觉得用线来概括中国画的特点和精神就不够了,用水墨来说才更确切。

  晁海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画论里的美学精神搞得很透,他是以虚表现实,不管是具象一点,抽象一点,都很耐看,融入了更多精神性的东西,在表现人与自然、笔与墨、虚与实等关系上,驾驭水墨驰骋纵横,在艺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

  程大利:晁海的绘画作品风格独特,语言沉厚雄浑,境界深刻,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再创造。他的作品是生活的结晶,也是思想的积累和人格的写照。他为人诚实执着,对艺术高度专注,对艺术辨证法有着透彻的理解。在处理笔墨的各种辨证关系并运用到造型过程中,有许多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在我们呼唤中国画应回到学术状态和研究状态的今天,晁海虔诚专注,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深切关注的。作为一个从事笔墨实践的同道,我愿向他学习,并祝他更加努力,在人生宝贵的创作期留下更多的好作品。

  范迪安:晁海在北京的个展是1998年的事了。而今时事变化急疾,画坛令人眼花缭乱,许多活动难留记忆,而晁海的展览却至今让我感到仍然历历在目,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他艺术上最可贵的还是我们老话所说的人文性和精神性,人文性是这个时代仍然非常需要的,也是艺术样式下根本的支柱。晁海在这方面的坚持与深入,使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在文化意义上堪称日久弥新。精神性则是他个人性格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关于生命的感怀与笔墨感觉二者之间有了更紧密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了化万物于心胸,于静寂中思接万物的境界。从具体的对农民、土地、黄牛等物象的描绘,上升到对生命魂灵的塑造,这是十分内在地接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现代人的感性表现。多的不说,就从他画册第81页为代表的《2004系列》看,他近年的作品真是有发展。同样主题、同样题材、同样相近的结构,与20世纪90年代一路过来的几个系列比,都更加精粹了!在我看来,走向精粹,是当代中国画的任务。

  我认为,下一步要做的,是要把晁海这样的作品,也包括当代其他重在精神与语言统一性的中国水墨,展示到世界尤其是西方美术馆重镇去,这是一块不仅有文化特色而且有震撼力量的中国艺术。

  李小山:检阅一下最近的水墨画创作状态便可知道,晁海几乎成了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很多评论家都对他有关注,给予好评,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晁海的作品靠其不可替代的特色,包括样式和技巧的特殊性,为自己赢得了牢靠的地位。毫无疑问,就他的地域而言,他的超越性和覆盖面已经获得证明,他已经不仅仅是西安的画家了。

  严格的说,晁海不能完全划入实验水墨的阵营,他的特殊性如此明显,在任何场合,他的作品能被一眼认出,但是,这种“认出”有合理的原因,不是他刻意追求某种新奇或异样,恰恰倒是他的朴实,他的执著,他像农民一样的诚恳,打动每个观赏者。晁海没有那种跟随风气的投机心态,这一点,是他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他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境地,一方面起到先天抗拒外在的诱惑作用,另一方面又为自身确立了坚固的信念。可以设想,像他那样十几年来躲在自己的小小画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画自己画的人,很难找出几个来。

  晁海谈到他的艺术观念,在他那里,精神这一玄机的东西似乎是具体的,他的生活,他的经历,以及他在许多年里执着地思考,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思想框架,当他面对白纸、笔墨时,精神已经融化。因此我认为,晁海在作品之外的一切宣言都无必要,他的作品已经说明了所有。好作品像一部完整的书,通过它观众什么都能够领会,而宣扬的东西可能正是与作品相悖的东西。

  观赏者可以在晁海的画面上看到墨迹之美,看到晕化之美,看到层层叠叠的积淀之美,那些貌似发腻的斑块状,那些看似沉闷而又些面目不清的形象,蕴含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这是多少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也是灵性和才华的实际展示,其中有许多难以言传的奥妙。

  因为视觉艺术转化为语言,只能暗示、类比、破译,艺术的原意永远只是作品本身,所以,任何评说不过是不同程度的接近,不可能与作品彻底合一。在如何把传统表现方式转化为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图式,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的,假使这不仅仅是天赋的话,那么,努力的探索,不断地磨炼就是唯一的。晁海通过多年的实践奠定了自己在水墨领域的地位,接下来的事,便该以更大努力和更大的决心攀登艺术高峰了。

  陈孝信:晁海的作品将多种因素熔于一炉,达到了大象无形、浑然一体的凝重和深刻。因而,他画笔下的人物(或动物)犹如一座大山,犹如一樽古代留下的大鼎,既留有现实生活真切的影子,也留有悠久历史深久的烙印和无穷的信息,既是感性经验的结晶,也是精神升华的体现。所以,晁海不仅是在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而且这些作品具有了永久性的艺术魅力。

  晁海对艺术语言不仅是孜孜以求,而且是精益求精。他视生宣为天赐之良材,以墨为正色,视水墨创作为“感应力”的体验、实践过程(如同他的习武过程),且用了一二十年时间不断地摸索、实验、锤炼,不断地完善他的积墨语言。如今,他那独到、突破了前人的成就,被推到了一种极致的积墨语言,既润又苍又涩,如同一种肌理效果,既丰富,又变化入微。同时还体现了东方老庄哲学理念(大象无形,无中生有,以柔克刚)和西方现代哲学理念(尼采的“生命力”、“超人”说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的一种交融,真可谓是“一箭三雕”。总之,晁海的积墨语言不仅是他艺术中最显著的标志,而且为当代的“超写意艺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以上两个方面,足可使晁海的艺术彪炳于当代美术史。

  林阳(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总编):“大红袍”即指《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和《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出版重点图书工程)。给美术出版社带来了很大的荣誉,强化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品牌。我社在选择此丛书的作者时是慎之又慎,选择晁海先生与以往有不同之处:第一,非常年轻;第二,晁海先生没有什么头衔。比如:美协主席、副主席、院长等等,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选中了晁海先生应该体现国家美术总社和人美社这么多年所倡导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尊重艺术。

  寇文刚(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2003年,我还在欧洲,看到了香港一家杂志刊登晁海先生的作品和香港中文大学莫家良教授撰写的文章《感人的艺术—谈晁海的水墨画》谈到晁海最可贵之处,是能够将中国画变得感人。我一看就觉得晁海的作品确实是与众不同,是很难得的一位画家。后来到了中国北京工作,有机会与晁海先生见面,更多的交谈和欣赏到他的水墨艺术原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作品技术上有传统精神的功力,体裁上有现代的色彩,整个风格在高速变化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当代意义。现在中国为他出精美的新画集,我看是更进一步证实大家在中国越来越重视晁海。世界也在关注中国,重视中国的水墨发展,关注晁海所创造的现在水墨,这是很好的事情。

  李一:晁海值得关注并不仅仅是题材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他作品本身的精神含量,作品的艺术语言打动了咱们这些同道。他的墨法,独得玄门。这么多年来,一提到晁海,就想到他浑然一体的作品,他的墨法把雄浑用淡墨表现,作品基本上很少用焦墨,几乎全用的是润墨和淡墨,把润墨和淡墨用的有丰富的层次,层层积而不死,非常厚、非常苍。把润含春雨的淡墨运用得很苍凉、很悲怆。这个,不得了!这就是晁海的价值。

  晁海把传统中国画的标准“笔墨”做了颠倒,传统讲先笔后墨,而晁海是先墨后笔,是“墨笔”。这是晁海对中国画非常重要的贡献,这种颠倒对整个中国画的突破及其他传统理念的突破,如书法在墨法上的突破都有很大的启示。这就是晁海的价值。

  殷双喜:我要肯定的是,晁海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画家中最具有中国化的、中国笔墨、中国精神,我们若要国内外办展览,在国内办国画展,选几十个国画家不成问题,但若要去国外展,我们的脑子都在想,要严格一点,什么东西拿出去是中国的,的确具有代表性的,那就是晁海了。像晁海的作品我个人觉得确实好。晁海的作品很像道家文化,跟秦汉以前中国本土文化接触得更深一些。跟唐以后随世风流变的东西接触少一些,他把先秦汉唐的气象用中国典型的材质生宣水墨具体操作出来,这很厉害,很不简单。

  王鲁湘:晁海的画以墨团作为基本的造型语言,将传统水墨画中的“墨趣”进行了现代转化。他的作品有一种大悲怆的精神、大苦难的精神、大崇高的精神。另外,还有一种我在很多中国画家那里很少感到,但经常在西方有基督教精神的画家中感到的那种感激的心情,包括对苦难的感激。

  1996年, 晁海画了一幅很大的画,一个男人仰面朝天,直挺挺地卧息着。透视效果很强烈,但还不是完全遵循科学的透视学原理,因为男人的躯干和头颅并没有按照透视的要求画得小,显然这是受到古代摩崖佛像造型智能的启发。看到这幅作品,我直觉的印象浮现,就是干陵—西安郊区那座埋葬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巨大陵墓。那是一个妇人仰卧在秦川大地之上的宏伟形象。

  晁海为他的作品取名《涅槃》。

  涅槃的不是佛,而是一个农民。在晃海心中,农民是佛,是至尊。农民生于土地、耕于土地、食于土地,最后息于土地。因此,对于土地而言,农民是永恒的、永生的、永在的。

  郎绍君:晁海的画,我个人觉得,主要表现出个人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命运和内在品质的一种认识和体验。所以他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描绘上,而在表现上。晁海对农民的体验还包含着一种悲剧性的因素,这很重要。

  晁海对农村和农民有真切的关怀。关心他们的命运,表达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为此,他创造了一种特别的风格,即用传统没骨法塑造形象,把农民画得像雕塑一样,浑厚、凝重、朴实、单纯、高度简化,甚至只突出人物的局部,如面部、臂膀、粗壮的双手,也都像雕塑那样有体量感。这样的形象,让人去想象农民的艰辛、农民的朴实和他们蕴藏着的力量。

  这种形象和风格全用水墨没骨法表现,是过去没有过的。从传统没骨法发展出这样的风格,在形式上是创造性的。它传达出特殊的含蓄性、特殊的深厚感、特殊的现代感。

  易英:晁海的艺术具有范例的意义,在水墨画的革新或现代水墨的探索上,他没有局限于封闭的语言实验,将水墨语言的可能性置于广阔的现实与历史空间之中。他超越的不仅是传统艺术及媒材和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且还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局限,使一度陷入风情画困境的黄土文化得以向现代艺术展开。

  刘骁纯石鲁把山当作人来画,当作大人来画;晁海则把农民当作山岳、土塬、天地、大宇来画。在他的画中,造型和笔墨组成大宇苍茫般的画面结构,行笔则构成了苍宇中运动的精气,这精气是实有的,但终归又是虚无的,正是这种终极意义上的虚无观,使笔墨和整个画面趋向了苍凉淡泊。

  雄浑与淡泊的两极同体,入世与出世的两极同体—晁海的这种艺术精神可以称为大遁世精神或现代庄禅精神,这是中国现代艺术极为重要的精神取向之一。

  虚无观和淡泊意境,体现了晁海对大农民精神、大华夏精神、大生命精神的最后超越,以及对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最后超越。

  他的笔墨基本难点在于:本性柔润的淡墨如何能力透纸背,如何能使这种内力、内韧、内刚发挥到最大限度。

  他的画是淡墨没骨人物画,但不是渲淡,而是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笔墨像云团、棉团一样,在反复地堆积叠加中形成笔墨清晰的走势。

  他的笔墨,虽润但并不潇洒流畅,虽柔但并不轻松幽雅。淡墨大大缩小了色阶,在极有限的色阶中,笔墨又要与英雄主义所需要的厚重和雄浑相衔接,这迫使晁海强化了笔墨走势的绞转、提按、层层叠叠的厚积、烧土焦柴般的淡皴, 创造了柔润中的枯拙苦涩、恍惚中的苍劲有力、淡墨中的丰富色阶。

  这种在温润中含有艰辛与苦涩,平静下藏着不平和抗争的走笔,让我想到了郭全忠记录黄河观涛的日记:“泥浆一样的黄河浪下,像有条巨龙在拼搏,(在)蠕动,在抗争,极力摆脱欲飞,忽高忽低,但(似有)一个强大的力量使它难以露形。虽怒吼、呻吟,虽浪涛汹涌,但终未(抛出)一点浪花,只留下那深沉、内在巨大、痛苦的运动,乃至最后无能为力。”  

  杨振宁:晁海的《牛》系列我几年前就曾看见过(画册上的),我非常欣赏。我很喜欢晁海的画。他把中国传统的用墨方法带进了新的、动的意境。他的画有活力、有生命,能从纸上猛冲出来,直扑观者。晁海独创的水墨画法与用之表达的艺术风格是了不起的创新,可贺。

  金耀基:我很难忘在盛唐贞观年间开凿的220窟中所见的飞天。在蓝天白云中,彩衣飞扬,满壁风动,如闻银铃般的笑语自天上泻落,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西方宗教画有仙女,都是长了翅膀的,中国飞天则只凭衣带飞舞,特别展现了中国“线”的艺术之美。

  长久以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书画同源,我一向喜爱线之美、线之魅力,但又不由得想起晁海来,晁海来自西安,近年崛起画坛,有一个“晁海现象”。他是我所见唯一不用线而用积墨团块在生宣纸上构建艺术造型的中国水墨画家。他的笔墨宣示了一种新造的中国绘画语言。他在生宣纸上所做难度至高的积墨,质感强,有油画、雕刻的厚重,却又有“隐”与“空”的气韵。读他的画,有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崇高感。晁海的画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展出时,给了我很大震撼,他是中国水墨天地中的一座奇峰。晁海对中国画的世界性有强烈使命感与自信。他曾闭门画画十年之久,其磨剑心志之坚毅可知。他为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水墨画创出了一个新的面目、新的精神。更恰当的说,他创造了中国的新绘画语言。我此次在大西北时,特别怀念这位特立独行的友人。

  皮道坚:我觉得晁海的主要贡献是他把传统的水墨媒材所独有的那种表现性特质做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媒材特质的深刻领悟与把握。应该说,他对宣纸的敏感性、对中国水墨的那种潜在的表现力都有独到的、深刻的领悟与把握。

  这种领悟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精神,也包括他对中国人的哲学思考的领悟结合起来,我觉得是形成晁海独特的新艺术语言的一个主要原因。

  晁海的绘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这样一种文化精神,在晁海看来,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一直是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几千年来,这个民族面对苦难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深深地打动了晁海。我想晁海的作品里集中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一种百折不回的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

  晁海生长在陕北,生活在西安,那个地方周、秦、汉、唐文化的深厚积淀,深深植入他的肌体,融化在他的血液里。他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文化上的厚重感。我想晁海对于水墨表现力最重要的拓展,就是他所创造的那种独特的“积墨”表现手法。这在今天的新水墨艺术家、实验水墨艺术家里很少有人可以和他相匹敌。晁海的艺术创造,也就是他的“积墨”艺术语汇,我认为是自黄宾虹以来在这方面最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他的作品通过“积墨”艺术语汇的创造,把水墨的表现性特质在这一方面发挥到了极致。晁海的笔墨因此而获得了丰富的肌理感觉、时间感觉、甚至是光的感觉,我想这就是晁海自己说过的,他要表现一个生命千年走来所经历的种种坎坷,他就是这样用淡墨的层层堆积把这一切生动地表现出来。我想他达到了他的艺术追求的高度。

  刘曦林:如果把晁海放在美术史的长河上,他会非常醒目的呈现在你的跟前。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独特的样式、独特的笔墨;再一个是他独特的内涵。

  晁海在美术史上的一个变革就是把水墨写实人物画中勾、皴、点、染的方法归纳整合为一种积墨的方法、积色的方法,形成了自家的语言、自家的样式。而这种积墨、积色充分发挥了中国的水墨在宣纸上那种渗印的特殊效果。但是,不漂、不浮,有自己的特色。

  为了表达陕北农民的命运、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本质,他找到了这种适合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仅是墨和色的积淀,它是文化的积累、历史的积淀、中国农民命运的积淀。唯民深厚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晁海运用浑朴、浑厚的笔墨体现的时候,取得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一致,或者是精神和形式的一致、内容和外在语言的一致。

  晁海的作品像那种渗透在黄土里面的秦腔的穿透力,有一种生命的厚度在里面,有一种性情的厚度在里面。具有一种永恒的精神气质,一种行而上的、一种品性的、一种爱、一种追求、一种重生。所以说从历史的观念上来讲,晁海的水墨画从一种情境的、情节的具体事物表面的描述进入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性的、写意的、表现的境界。

  朱朱:晁海懂得个人语言的重要性,即一个人应当“在艺术语言形式上呈现陌生感。”然而他所欲求的个人语言绝非技术至上、惟风格是从。与很多操持水墨的所谓当代名家相比,他的思虑和抱负都更为深远、孤峭。

  在我看来,晁海的“墨团”恰如浇淋不到、郁积于胸中的块垒,充满表达本身的干渴与焦灼之意,以它来对应苍茫干硬的北方土地、艰涩刚劲的人物、任重道远的志向,实在是恰当不过了。钱钟书在《谈艺录》里论李长吉之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芒”。单就语言而论,晁海的画正可以此言而蔽之,他完工后的笔墨“虽固体而具流性也”,这种语言确实具有极为独特的表现力。

  晁海在作品精神上追求一种崇高和永恒感,这种意义上的崇高和永恒感,已是对于悲剧的虚化,是要在返璞归真之中,洗去风尘与劫难,呈现元生命的状态。

  马克·西蒙(德国):晁海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技巧,原本就清稀的水墨被稀释后加入赭石粉,再被一层层涂到吸水能力非常强故而更难驾驭的生宣上。这样,水墨留下的就不再是那些容易掌控的精致图景,而造就出一种具有野性、像黄土一样粗粝的形象,这些形象并不源于画家的意图,它可以被视为画家内心受到偶然机缘突袭时的一种景象。这些作品材料感厚重,但它们体现出的生机显然超越了西方艺术形神分离的理念。

  晁海令人迷惑也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绝不在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寻找联系。他的作品不是形式语言的抽象合成,也拒绝使用中国传统或西方现代的任何符号。中国艺术家从西方同行中学到的对于新形式的追逐,晁海实在不能苟同。他作品的精神和所用材料完全来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但是他的创作又和僵化的水墨画惯例有明确的决裂。晁海作品中的主观经验和实验性让西方人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他的作品是现代艺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

  对于晁海,诗人沈奇说道:“也许,只有那些身在艰生带的艺术群落,才可能发自本真地去思考贫困的问题,去关切脚下这块土地之真实样态。” 

  莫家良:晁海是近年在中国冒起最快的一位水墨画家。自1998年起他先后于北京、深圳、佛山、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及香港等地举办个展,作品并为各地博物馆收藏,其成就受到水墨画界及艺评家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中国艺坛,晁海能够如此迅速冒起是很不寻常的。其作品的最可贵之处,是能够将中国水墨画变得感人,艺术创作本无固定的方向,而能够让人感动的作品,必能持久。

  晁海作品系列所描绘的虽然是西北地区农民雄浑坚毅的造型,但观众所能感受的,却是一种人类可贵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没有地域性的,是人类经过世世代代、面对恶劣环境磨练出来的,亦是放诸四海的一种精神。此外,在技法上,晁海摒弃了传统奉为不二法门的用笔要求,亦不重视细部的精确描绘,而选择了利用丰富的浓淡水墨围块,在宣纸上做了多层积染。这些墨块配合简化的造型,成功的表现出造型以外的力量与精神。这些手法不单保留及发挥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特性,同时亦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

  晁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的15年间隐伏不出,埋首于水墨创作。其对于艺术的努力和坚持,似与其笔下所描绘的生命精神有共同之处。可以预见,晁海的作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主题上,晁海以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的题材,表现出形象背后的一种普世精神,为中国水墨的内涵扩大了空间。在笔墨上,发挥了中国宣纸和水墨的特性,强化了水墨丰富的力感和表现性,摆脱了传统文人笔墨的成规。在风格上,以凝练朴实的艺术原则,创造出气势逼人、具有极大震撼力的个人画风。 

  张子康:晁海是一个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又在自己的艺术上得到完整体现的艺术家。他对中国汉唐文化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变成自己的艺术资源,用在自己的创作上,我觉得获得了大家和专业学术圈的好评。

  晁海的艺术还是有本土的这样一个艺术特点,但是这种本土放在一个国际的概念上,因为好的艺术尤其是他不是属于某个地域,而是属于大家,属于全社会。他的艺术从一个本土出发,然后能够放眼于国际这样一种概念,我觉得整个从他的深度,跟他这种纵向方面、横向方面都有非常深的思考。

  晁海是一个具有中国文人情怀的艺术家,所以他在创作当中一直在用修养的方式,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中国绘画里面很强调这个。比如有的画家一辈子画一种东西,能画出品格和品质出来。其实品格和品质是人的境界,所以我觉得晁海在这方面也是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索。

  晁海吸取了中国文化的很多东西,比如包容性。传统文化里面提倡的包容、内敛、厚重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面一种美学概念体现,美学价值体现。但是,我觉得在晁海绘画里面体现的核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美学,而是在绘画视觉上具有当代性,他的绘画不是对传统文化一个简单的呈现,而是当代人站在一个大的文化上面,对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认知,一个解读,形成自己的一个绘画美学风格。

  程征:他置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要进行大跨度的探索与创造,是非常困难的。晁海的创作是秘密进行的、全封闭式的,他这一类艺术家的追求和变革带有一种悲壮感、深沉感。他真正能够沉得住,不动声色,一步一步扎实地走过来,这个过程走了将近二十年。在陕西,晁海能发展到这样一种面貌是艰难的。

  晁海的画浑然一体,有一种很强的韵味,很难从某一角度讲清楚,从象征角度可以讲为象征;从笔墨角度可以讲为笔墨;从苦涩角度可以讲为苦涩等等。他的用笔整体看是混混沌沌的,似乎是偶然的、不期而至的感觉,但仔细看每一笔都很精确。有时候,几小时才画一笔。我认为晁海的风格系统已经形成。

  晁海艺术的文化参照主要是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不是参照西方某一家某一派的风格而进行的改造。包括像传统的武术,他的修养也很深。在多年的绘画研究中,他对武术的研究和学习也没有中断过。传统武术中的刚柔相济,冰中含火,在他作品中表现出来了。

  杨庚新:晁海是当今中国画坛实力雄厚的画家,在近20年的水墨画探索上,成绩卓著。他承继古今传统,吸收西法,融线面为一体,笔中见墨、墨中含笔,苍茫朴厚、自然天成,自成一家风格。

  晁海以描绘黄土地关中农民为题,笔下那些纯朴、善良、悲怆、苦涩的农民形象,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引发人们对人、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是晁海不同常人的深刻处、伟大处。我们为这位农民出身的画家感到骄傲。

  主持人:李树



本站文章禁止未经授权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系:etang114@163.com

免费鉴定 重金收购|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长期收购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何海霞、于右任、方济众、石鲁、赵望云、贾平凹、舒同、晁海、郭全忠 王有政、王子武的作品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