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刘文西:“根植黄土画人民”

“聆听大家”系列访谈——

著名画家刘文西:“根植黄土画人民”

进入专题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很幸运,我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美术创作的呢?

答:我生长于浙江省嵊县水竹安村,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小的时候乡下没有颜料,我就将各色瓦片磨碎、把多样花朵捣烂,作为颜料。画山村美景,绘田野风物,还常省下零用钱买《水浒》《三国》临摹其中的插图人像。

父母为我最初取名“闻樨”,因为我出生时能闻到桂花香;读书时,我嫌字难写,就改为“文西”了。在阳山中学读书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美术老师讲世界上有个大画家叫“达芬奇”,当时译文是“达文西”。我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

1957年刘文西第一次来到延安

1950年,经过陈望先生的介绍,我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正式学习美术。我是从农村来的娃,最初对速写、素描等等都没听说过,啥也不懂,但是啥都敢画。老师看我喜欢画画,也特别关心帮助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琦老师给我们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大问题及其解答,给我心灵以极大震动。

1953年,我考取浙江美术学院五年制国画系。美院基础教学扎实,教学秩序规范,院长莫朴先生经常到课堂看学生的作业,副院长潘天寿先生经常亲自上书法和花鸟课。

刘文西画作《潘天寿——我敬爱的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很幸运,我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慢慢地开始发表作品了。我记得一次稿费2块钱,我就寄1块给妈妈,因为家里弟弟妹妹多嘛。后来我还攒了400块钱给妈妈买了一台缝纫机。

“深入人物,就需要熟悉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

问:您是浙江嵊州人,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为什么毕业选择了陕北?为什么创作扎根在陕北?

答:1957年,搞毕业创作时,我第一次来到延安。陕北高原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淳朴的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里不仅有适合绘画艺术创作的环境和人物,而且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毕业实习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反响很大。潘天寿先生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也就是从这时起,我萌发了永远把陕北作为创作基地的念头。

刘文西画作《毛主席和牧羊人》

1958年,我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怀揣着当年在育才学校发的那本《讲话》,踏上了赴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的路途。从此,真正开始了我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生涯。

毛主席说:“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我认为,深入人物,就需要熟悉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60年来我已去过陕北上百次了,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都充满了情。一次次地交往、写生,使我认识到人民的可贵性格,从而也更加坚定了我表现他们、歌颂他们的决心和信心。

“黄土地的人,画不够呀!”

问:2017年,您以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269个人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13组画面起承转合、动静呼应,这一作品的创作难度和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什么采用群像的形式?

刘文西画作《黄土地的主人》局部

答:黄土地的人,画不够呀!

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它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经的地方,那里的人民曾用小米养育了共和国的一代缔造者……在我们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伟大的劳动者,他们是中国这片“黄土地”的主人。

《黄土地的主人》这个长卷集中表现的是陕北农民。时代在变,陕北人的正直、勇敢、纯朴、善良一如往常,沉淀在老农皱纹里、凝集在壮汉肌肉里、荡漾在村姑笑容中。而且,这些元素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具备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我要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为陕北农民树碑立传。

特别是我得,此前自己多是单幅作品,就像秦俑,单个拿出来,不会有摄人心魄的力量,须以兵马俑的大场面出现。在新时代,没有规模性的作品是对不住这个时代的。所以,我要用更大气磅礴的手法,用更具承载力的形式,挑战一件此前只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画家才会涉足的事——创作巨幅长卷,画出陕北的“清明上河图”。

  “在陕北,我不是游离于乡亲们之外的看客,而是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

问:您说过“仅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一个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究竟怎样才算“深入生活,扎根群众”?

答:艺术家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范围过宽。所以,与其到处走马观花,不如深入一点,如解剖麻雀一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刘文西画陕北老乡

深入生活,要善于敏锐发现、细心观察、认真研究。仅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一个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把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的艺术矿藏发掘出来,使其粗糙的原型变成精美的艺术作品,既要有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情,还要有画家对于造型艺术特殊的敏,善于从平常的事件和人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否则,再美的东西摆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又怎能唤起创作的热情?

刘文西画作《祖孙四代》

60年来,我始终把陕北的二十里铺、周家湾和四十里铺等作为基地,几乎每逢寒暑假便到那里去。在那里,我不是游离于乡亲们之外的看客,而是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那里的生活时时感染着我,使我涌起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拉家常》《在毛主席身边》《刘志丹》《祖孙四代》《黄土情》等作品都相继诞生于此。

  “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

问:2004年,“黄土画派”成立。作为黄土画派开创者和领军人,请您介绍一下,黄土画派成立的初心和宗旨是什么?

答:1988年,我在新加坡办画展,当地媒体首次称我为陕北画派的创始人。我想,陕北是黄土地的代表,但大西北是一块更大的黄土地,更应该表现,因此,称为“黄土画派”的概括性更强。

刘文西接受本网专访

2004年4月17日,黄土画派在西安市正式成立。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黄土画派是扎根于黄土地,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

所谓熟悉人,就是决不概念化地画人,无论陕北人或西藏人,都要抓住其鲜明的个性和共性;严造型,就是严格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现实主义地吸取西画中科学的造型技巧;讲笔墨,就是坚守中国画艺术的学术底线,拓展传统笔墨的表现力;求创新,就是在前面三项即生活、形象、笔墨语言过硬的基础上,探索出不重复古人、洋人、前人和自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卓有新意的国画

我们创立黄土画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团体和个人的力量,创造一个互相研究、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良好环境;更好地贯彻执行“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好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促进艺术的多样完美,倡导创作个性和创新精神,创作出具有大西北黄土地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

 “将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中国人物画,形成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中国人物画在与西方绘画的融合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精髓?

刘文西在法国圣米歇尔山写生

答:传统社会,由于封建制度对人的思想的禁锢及人身的戕害,画家为寻求自身安全,大多遁迹隐逸于山野林泉、湖光水色之间,因此宋、元以后,山水画、花鸟画蔚为大观,而人物画则除庙宇、回廊有民间画工坚守阵地和个别优秀文人画家外,总的趋势是江河日下、渐趋式微。

“五四运动”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社会思想的活跃,人物画才得以复兴。徐悲鸿蒋兆和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中西结合,为中国人物画的新创开辟了一条道路,是我们的前辈和榜样。

我早年受到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教诲,在人物画创作实践中,吸取了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描造型技艺,又借鉴了西洋构图和明暗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法,将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中国画,从而形成了刻画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潘天寿(左)与刘文西

中国画传统精髓在于笔墨。在讲究笔墨的同时,我们批判地继承了骨法用笔的优良传统,绘事多以笔强其骨,微以墨丰其肉。在用色上,我们一反常规地将颜色与墨色浑然一体,以重色破浓墨,如善用红色,表现女性、儿童的衣物,抑或安塞的腰鼓、红系带,大红泼彩,色重而不艳丽;又如善用红点,在陕北汉子的头巾上点以红色,原本丰富的画面,一经点染,便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种用色的表现手法是前无古人的,是我们吸取西方绘画中“亮”起来的原理,在美术用色上的大胆革新。

“100元这版的毛主席肖像跟我的素描原作最相像”

问:您有一幅13亿中国人都熟悉的“特殊作品”,也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主席肖像,是在怎样的机缘下创作这幅作品的?

刘文西接受本网专访

答:那是1997年,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需要绘制毛泽东主席的肖像。制钞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是中央美院毕业的,知道我画毛主席最多,就邀请我画一幅。

其实当时我是有一些犹豫的。因为绘画蓝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的照片。当时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闪光灯。闪光一开,看起来脸就平了,没有轮廓,没有阴影,照得不立体。对于我们创作来说,这就不太好画。没有办法,我要求他们辗转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片,只比扑克牌大一点,还是全身的。我用放大镜反复看,加上自己的积累,历时一个星期创作出了这幅作品。

刘文西为第五套人民币所作的毛主席肖像

素描画出来后,共有10个制钞厂的能手刻了多个刻版。刻版出来后,我认为最好的一版就建议放到了100元面值的人民币上面。这版刻得跟我的那张素描原作最相像,主席的眼睛更大一点,思想家的感更强烈一些。其余的用于50元、20元等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作为画画的人,承担的任务是很多的,不能有一点满足的感觉”

问:您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老党员,您有怎样的感悟?

答:我们党集中了社会中最先进的一批人。作为党员,体现先进性就要有带头作用。在观察人物、描写人物时,要有更敏锐的思想性,而不是盲目创作。

刘文西画作《春天》

中国有多少重大的事件、活动都需要画呢!作为画画的人,承担的任务是很多的,不能有一点满足的感觉。不能停下来,几天不画,散散漫漫的。时代的形象、国家的形象,需要我们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变成活生生的历史。

“画画的本事是练出来的,不要靠投机取巧,不要走歪路捷径”

问:您的儿女们也都从事美术创作,您希望他们从您这里传承什么?

答:我希望他们和我一样,要努力、要奋斗、要学习,不是靠我怎么样就能怎么了。画画这个东西,如果不下功夫,就是空的。画画的本事是练出来的,练一张就熟悉一张。所以不要靠投机取巧,不要走歪路捷径,要老老实实地训练。从易到难,一通百通,把美术的规律摸得透透的,才会对付各种各样的情况。

刘文西创作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之《葵花朵朵》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学问是要老老实实去求的,学问是靠扎扎实实学来的。没有踏实学习的风气,都浮光掠影是不行的。尤其人物画,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你想骗也骗不了。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一天不画,浪费时间;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所以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的,不能随便放的。

 “我们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一定要有作品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

问: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您的中国梦是怎样的呢?

答: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传之后代,能表现这个时代。为什么画《黄土地的主人》这些长卷呢?就是希望下一代、再下一代能看到今天的生活。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多人物我们要把形象区别开来,把个性创造出来,可不是眼睛鼻子有了就行了。要像列宾塑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塑造形象,既包含不同人的身份,又能清晰地区别开来。

刘文西接受本网专访

不画人物画,这个时代就留不下形象的东西。像清明上河图,我们看到那个画就好像看到了历史。历史要靠我们这一代用画笔,形象地记录下来,真实地展现出来。我们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一定要有作品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

问:请您为我们网站的读者写一句寄语。

答:根植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

(采访整理:慕振东 |摄影:张寒)

刘文西简介:

刘文西,1933年生,浙江嵊州人,著名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等职。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25件,获国家级奖9件。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祖孙四代》《黄土地的主人》和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主席肖像等。

【采访札记】

他对黄土地爱得深沉

 “画不够”“画不完”,这是听刘文西常念叨的话。

“30年来,他到陕北去了40多次;

30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

30年来,他近10次在延安过春节;

30年来,他在陕北结交了几百个农民朋友;

30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这是美术家、文艺评论家蔡若虹先生30年前为《刘文西画集》所作序言上的一组概括。

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以上的数字早已经翻倍了。

就在采访前的一周,已经86岁的刘文西刚写生回来。因为疾病,他身体日渐消瘦,手指也已经变形甚至僵化了。很难想象,这位腰背严重受伤,上下楼需要搀扶的老人,是怎样手持画笔,攀高俯低,在画纸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可他说:“我还能画。”他离不开这片黄土地,他的力量在这里,他的欢喜在这里。

60多年前,搞毕业创作的刘文西第一次踏上黄土地。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见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创作的激情喷涌而出,他最早的成名作《毛主席和牧羊人》就此诞生。

这里是艺术的神圣殿堂,这里有创作的源头活水。于是,生长于浙江、求学于江南的刘文西怀揣一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到陕北,真正开始了他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生涯。

黄土地的人,画不够。在他看来,世界上好听的歌儿是信天游、老道情,世界上最受看的模特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陕北成就了刘文西,刘文西也塑造着陕北。从《毛主席与牧羊人》到《同欢共乐》;从《石头娃》到《山姑娘》;从《祖孙四代》到《黄河子孙》……黄土、窑洞、高坡、腰鼓、窗花、山歌,在陕北他跳出了“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了生活和时代的深处,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有评论家说,世界上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著名画家,是法国的农民画家米勒,德国的版画家凯绥·珂靳惠支,中国的刘文西。

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刘文西要画出“陕北的清明上河图”“无韵之黄河大合唱”。

2017年,刘文西以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269个人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13组画面起承转合、动静呼应。岁月沧桑,历史变换,陕北人的正直、勇敢、纯朴、善良一如往常,沉淀在老农皱纹里、凝集在壮汉肌肉里、荡漾在村姑笑容中。刘文西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为黄土地的主人树碑立传。

刘文西说,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新与旧、健康与腐朽、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矛盾、撞击层出不穷,关于生活本质的问题让一些人迷茫、徘徊。艺术家要以思想家的高度,把握主流,用作品影响人,这正是一种时代责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文西在和时间赛跑。现在的他仍然每一天都要画画,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刘文西说:“画陕北,我一辈子画不完,两辈子画不完,三辈子也画不完!”这是他对黄土地的承诺,这是他对黄土地的告白。(慕振东)


本站文章禁止未经授权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系:etang114@163.com

免费鉴定 重金收购|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长期收购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何海霞、于右任、方济众、石鲁、赵望云、贾平凹、舒同、晁海、郭全忠 王有政、王子武的作品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