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世纪风云,触时代心跳——中国素描讲述“中国故事”

展览现场

接触过专业绘画的人,对素描应该都不陌生。它被称为“绘画的骨骼”,在文艺复兴时代诞生后,这项入门基本功便被一代一代的绘画者学习与磨炼,奠定了其在绘画史中特殊的艺术意义。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历程中,素描同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艺术家们负笈西学的旅程,大多都由此开始。

开幕于11月19日的新展,“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便是这段百年旅程的一次翔实纪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荟萃了120余位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280余件素描作品,其中既有徐悲鸿潘玉良刘海粟常书鸿蒋兆和吴作人艾中信吴冠中石鲁黄胄顾生岳方增先刘文西周思聪等已故美术大家之作,又有戴泽詹建俊靳尚谊等当代著名艺术家,其中多数作品属首次展出,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对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素描艺术的系统回溯。

展厅内部

还有什么比素描更具有如此朴素人的力量?以纯色线条作为表达主要形式,它不加矫饰,不求繁复,极简至纯。不同历史时期的素描作品,均与时代息息相连。按照近现代中国素描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展览划分为中西一冶、关怀现实、兼收并蓄、民族意韵、多元共存五个单元。时间节点上则分别对应20世纪初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五个阶段。

素描的单纯造就了其广阔的可能性,去展现艺术与时代的息息相融,呈现思想与创造,技法与心灵双重层面上完整的变迁历程。除却历史性的呈现,艺术思考的流变也在展览中呈现出来——西方艺术的中国化,历来都是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家探索的重点命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说:“何为中国素描?不是单纯的‘中国人画的素描’”,而是具有中国精神,具有中国风格的素描。”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接受采访

20世纪早期徐悲鸿吴作人潘玉良等胸怀复兴中国美术理想,远赴欧洲,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观念与技法,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坚实基础;

徐悲鸿,《男人体》,1924年

吴作人, 《男人体》, 1930年

潘玉良, 《仰卧人体》, 20世纪30-40年代

面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一批革命现实主义画家擎起画笔,以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记录时代风云;

《边区老大爷》,王式廓, 1942年

冯法祀,《捉虱子——素描创作稿》, 1948年

石鲁,《扛枪的男民兵》, 20世纪4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指导下,艺术家们践行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吸收苏联美术观念与造型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写实主义美术作品。

林岗, 《侧面》, 1956年

伍必端, 《婆媳之间》, 1957年

詹建俊,《老大娘》, 1975年

在这些艺术家的笔下,熔铸于作品的家国情怀可见一斑,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境界。但向更深的历史探去,会发现中国素描历来便有自己的传统——从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墓葬帛画和画像石砖,到众多的明清版画插图和绣像,这些艺术呈现无一不将重心放在造型与线条之上,艺术风格洗练古朴而明快生动。对于这种现象,刘万鸣认为,虽然绘画语言和绘画工具不同,但是这两种艺术表达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他说:“素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西式的,而是整个人类的。素描就是一种以单色来呈现的物象,是一种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型教学与中国传统美术进一步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素描教育理念,中国素描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日益凸显;

顾生岳,《姑娘在想什么》, 1978年

潘公凯, 《素描男人体》, 1979年

罗中立, 《父亲——素描手稿》, 1980年

而改革开放以来,素描领域的探索走向多元,观念、媒介、形式等方面皆有创新。在开展多元教学、完善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以笔墨叙事反映社会历史变革,彰显时代改革精神。

赵建成, 《大凉山山民》, 2019年

史国良, 《吹芦笙》, 2013年

徐里,《船老大》, 1982年

西方素描中对体、面、光描绘技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与中国绘画注重神韵风骨的哲学性、思想性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素描”的当代性呈现。在本次展览中,展品中不止包括铅笔和钢笔绘制的作品,也包括用毛笔绘制的单色写生和线描作品。以全新视角回眸传统,拓宽了“素描”概念的边界,也让“中国素描”的样貌,更加明确、丰富和鲜活。

黄胄,《驯牛》, 1982年

刘万鸣说,展览的最终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尤其是当下青年学子的思考:“让他们理解作为艺术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融合外来文化,如何借鉴前辈艺术家给我们做出的榜样。”当下青年艺术家面临的来自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绝不比他们的先辈少。

展厅一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素描的成长故事,同样能够为探索艺术创作、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与启迪。刘万鸣馆长透露,“这只是中国素描(展览)的第一回,我们还要举办第二回,第三回。”继承中国传统、扎根中国现实,我们可以想见,中国素描讲述的中国故事,远远没有完结。(文/程彦彬)



本站文章禁止未经授权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系:etang114@163.com

免费鉴定 重金收购|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长期收购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何海霞、于右任、方济众、石鲁、赵望云、贾平凹、舒同、晁海、郭全忠 王有政、王子武的作品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
共 1 页 1 条数据